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指导
   
 
 教学管理
 校本课程
 教学资源
 学科指导
 水心亮话
 校本教研
学科指导
   
导学稿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来 源:   时 间:2010/11/22 10:10:01  浏览数:
导学稿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例
瓯海二高     王海燕
一、            案例背景
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提出要开展“零缺陷”的教育,并首先从课堂教学抓起。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对于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个教研组都展开了讨论研究。学校在听取了各教研组的讨论结果后,决定要推广“一页纸”教学法,即使用“导学稿”开展课堂教学,并大致建议了导学稿的五个基本模块:学习目标、知识框架、典型例题、疑难提示、拓展延伸。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样一个建议后,并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这种导学稿的模块建构比较适用于理科的教学,而对我们文科(当然,我们地理是文理兼备),似乎不太适用。特别是其中“典型例题”的部分是否有必要,该如何设计,我们组许多老师都怀有很大疑义。然而学校一再地建议和要求,于是,抱着这种没办法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也尝试着使用导学稿进行课堂教学。
对于“导学稿”的撰写,学校要求由备课组集体商讨,形成“共案”,于是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经过讨论,就编制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内容的导学稿(见后附件),提前一天发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预习完成导学稿中的各部分内容,带着问题听新课。
 
二、            案例描述
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们拿出导学稿,并大致看了看他们完成的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只是零零星星地填了几个空。我暗自揣度:可能是这节课内容太难了,教材讲述地也不十分详细,所以学生们填不出来?又或许是新学期开始,我们这门功课又是第一次使用导学稿,学生们不够重视?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现在的多媒体动画做得十分漂亮,非常形象直观,所以课堂中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演示来分析归纳所学知识,这节课也同样如此。在复习了上节课的“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认真观察晨昏线的变化情况,归纳昼夜长短随季节和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学生们反应很好,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正在我准备向下一部分内容过渡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就急着完成导学稿中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内容的填空。我心想:这部分学生肯定是预习过的,预习的时候填不出来的,现在知道怎么填了,就想赶快完成。但是为了知识的连贯性,保证听课的效果,应该继续进行下一部分内容。所以我提醒这些学生先别急着写,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完成导学稿中的内容。
可能是因为下午上课,在接下来讲到“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的内容时,有很多学生开始打瞌睡了。我不断地提醒他们要打起精神,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睡眼惺忪、精神不振。这时我想:再讲下去可能也没什么效果,这么精美的动画还是敌不过瞌睡虫啊!本来打算学习完新课内容后再做“典型例题”的,看来还是用题目刺激一下他们的神精,也许就不那么想睡了!于是,我让学生们开始做导学稿上的题目,并说要叫那些昏昏欲睡的同学站起来讲讲他们的答案。果然,一听见老师要提问了,许多想睡觉的学生强打起精神开始做题。当然,这一看题就发现,刚才老师在讲什么根本没听进去。我叫了两位刚刚眼皮打架的学生站起来,他们一个挠挠头笑笑说“不会”,一个揉揉眼不好意思地说“做不出来。”我看打跑瞌睡虫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于是告诉他们:“坐下来认真听,再别打瞌睡了,等会儿再叫你们回答”。其实题目并不难,在重新看动画演示思考分析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但由于这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导学稿上的问题就没有时间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了。于是,我把其中的“画图”的题目留到了课后,要求他们完成后第二天交上来我检查。
这是一道要求画夏至日日照图的题目,学生把导学稿交上来以后,我一看,起码有一半的同学画的有问题:不是晨昏线与太阳光不垂直,就是晨昏线与极圈不相切,当然也有纬线与赤道都不垂直的。我心里虽然生气,但也知道这是正常现象。于是在下一节课一开始,我就详详细细地在黑板上分析了画图时的要点和技巧,并要求画错的同学重新画好再交上来检查。
几天过去了,在单元测验前一天的晚自修,我到班级去转转,发现有许多同学在复习地理,其中有几位同学拿出了导学稿,仔细地看着里面的题目和笔记,我的心里非常安慰,觉得这导学稿还是没有白用啊!
 
三、            反思与分析
1、什么是导学稿?导学稿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认为,“导学稿”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师集体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备考试)的结晶。其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
因此,“导学稿”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稿”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导学稿”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使用导学稿,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传授——承受”为“导学”;改变传统备课模式,变“个人设计”为“集体商定”;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更有效。
通过实践,让我对导学稿的使用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既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笔记、作业,还是学生的复习资料,所有的内容全都体现在一张纸上。
2、如何设计导学稿的内容?
为了达到“以练促学”、“以导而学”的目的,导学稿的设计非常关键。我上网发现,有许多学校也已经开展了以导学稿为媒介的课堂教学,其内容构成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的导学稿内容非常完整,包括教学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教学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与当日作业等内容。有的导学稿内容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参考材料(知识链接)等栏目。我们学校推广的导学稿内容比较精炼,并不包括作业部分和参考材料等,主要适用于课堂教学,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针对我校的导学稿内容构成,结合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我觉得在具体设计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  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因为导学稿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听课而设计的,所以它不应该象老师教案中编写的教学目标那样,从老师的角度叙述。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叙述,让学生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通过导学稿的引导,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②  对于知识框架的建构是很有必要的,应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在编写时,对于一些关键词和重点内容也可以设计成填空,从而突显其重要性。
③  典型例题的量不能太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④  疑难提示的编写最好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主要要围绕重难点内容的突破展开。一般来说一堂课不应有太多疑难问题,否则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学生活动不充分,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对学习生厌。
⑤  拓展延伸的部分主要围绕发展性学习目标展开,也可以更具开放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学以致用的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到在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⑥  内容设计应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读图、绘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各种信息,而且也要能动手画图。因此在题目编写时要设计读图、绘图的练习,在疑难提示中也可以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
3、如何有效的使用导学稿?
在使用导学稿时,我心中有许多的疑问,比如:如何处理导学稿与教材的关系?如何处理导学稿与多媒体的关系?导学稿的编写虽基本上已成型,但究竟怎么用才会尽可能的发挥它的作用?等等。
虽然我心中也有许多的困惑,但我觉得在使用导学稿时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导学稿一定要提前发放,最好是在上课前一晚,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教材。而且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导学稿的使用,不能只是简单的浏览,要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完成导学稿中的每一个填空和问答。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出记号,这样才能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听课。
        应在运用导学稿的同时,结合教材和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对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和重点图示要给予强调,结合多媒体中的动画演示、资料补充能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导学稿中的疑难问题。
        师生应共同分析导学稿中的有关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导学稿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能有了导学稿中的知识框架就省略板书和板图。导学稿中虽然有知识框架,但这个知识框架是如何建构的,其中的知识点间的关键联系在哪里等等问题学生是不能直接看出来的。我们在课堂中一边教学一边板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还可以了解知识间是怎样一步一步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形成的知识网络会让学生理解地更深刻。重点的板图更是不能省略,教师通过边讲、边画、边问,使各地理要素分层凸现在第一平面上,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抓住地理特征,加强识记,使地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发展,从而把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统一起来,容易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当堂作图,学生反复观察作图顺序和作图技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图兴趣和习惯。
        课堂上要提醒学生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导学稿的使用情况,向学生了解导学稿的使用感受,从而对导学稿进行科学的修改。课后要提醒学生注意导学稿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导学稿的使用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在今后的使用设计中我将不断探索,设计出更适合学生使用的好的导学稿,使之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对“导学稿”的编写与使用的思考》   郑州市第一〇〇中学
   《运用导学稿 学习更有效》   三秦都市报   2008-03-03
 
                              ( 此文获2009年区高中案例评比二等奖)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