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他山之石”为“本校之玉”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 瓯海二高 王 敏 【摘要】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中的锻炼与体验,研究的成果往往无人重视成为一堆废纸,而当前的校本课程往往又缺乏成熟的内容体系。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利用其成果开展“校本研究”及资源整合,使“他山之石”的资源优势上升为“本校之玉”,从而生成系统的“校本课程”,这不失为一种相得益彰的方法。本文以我校第一本校本课程《寻访温州名人——水心先生》为例,回顾我校校本课程的孕育、开发及实践探究的过程,展示如何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系统化,再回归到校本教学实践,从而上升为可循环利用的校本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教学 水心先生 在高中教学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许多研究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用研究的方法来从事学习活动,这种“研究”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等类似的言论影响,致使当前许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过程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几乎每个学校的研究性学习都开展得红红火火,且都在各个科目设置了许许多多的课题,每到学期结束时就会编一册厚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案例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集子渐渐堆积甚至被灰尘淹没,之后,它就会成为学校的“历史垃圾”被当废纸卖掉,最多是有人拿给新一级的学生做一下范本。受“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影响,大家似乎都走进了一个“不要结果”的误区。注重过程中的锻炼与体验当然是该课程设置的初衷与重点,然而学生对研究结果的系统整理与吸收消化也是不可轻视的,鱼和熊掌倘若能够兼得岂不更是美事! 在高中新课改全面开设校本课程教学的今天,好多学校,不惜资金,拼凑教材。但内容的地方性和校本性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是被任务所迫或者赶时髦所需,没有结合学校、老师、学生的特点,更没有“因地制宜”。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进入到全面推广的新阶段,笔者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利用其成果开展“校本研究”及资源整合,使“他山之石”的资源优势上升为“本校之玉”——生成系统的“校本课程”。 下面就以我校第一本尝试集《寻访温州文化名人——水心先生》为例,回顾一下我校校本课程的孕育、开发及实践探究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掀起校本课程的盖头来 2001年,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时,根据我们的区域历史和我校所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们就指导一个小组的学生对《寻访水心先生》这个课题进行尝试研究,虽然当时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但依然做得比较粗糙,只获得了三等奖,可这毕竟是校本课程的缘起和雏形。 任教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很有意义,还可以深入挖掘,于是又在新一届学生中作了一次大胆地尝试。基于这个课题是实验性与尝试性共存的原因,任教老师对这个课题的探究人员没作硬性规定,而是在全校公布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方向,自主选择并组成小组:有寻访叶适生平的,有研究叶适思想学说的,有搜索整理叶适著作的,有探讨叶适后人及其研究者的,以上各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请教有关专家及老师等等;还有实地考察参观瑞安叶适纪念馆、海坦山的叶适墓、杏花路的叶适庙……对于实地考察的要求调查现状,摘录文字材料(对联、匾额、纪念诗文等),拍照片(有条件还可拍录像),采访相关人员,组员自己感悟反思,撰写调查报告;以及走上社会从各个层面(各种职业的人)进行各种形式的采访,也可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人们对叶适的了解情况;最后还可就我校之优势,如何以叶适思想精髓为旗帜打造我们学校的文化品牌,比如寻找校园中已有的有关叶适的“影子”,再设计具体的方案。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许多关于叶适的资料大都已散乱遗失,所能找的只是叶适庙、墓、祠堂、纪念桥、纪念馆等一些实物资料,而且许多知情的老人也很难找,有的已搬迁,有的已去世,且他们即便找到也只是二手三手资料,再加上这些残存的实物跨地很远,坐车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坐火车,比如叶适的后人,就有很多地方的宗谱都认为自己是正宗的叶适传人,这些情况使得调查寻访起来就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各组同学陆陆续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非常漂亮。研究成果有理论资料、数据资料、图画照片、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 假如把上述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汇集起来,岂不是很好的校本教材?于是我们对该课题升华为“校本课程”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二、放花千数,我取一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资料大杂烩,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掌故和课外活动都可以编成校本课程的。虽然“谁不说俺家乡好”,但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还要对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它是一门动态、生成、体验的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还得根据本地区及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置,具有一定的品牌特色。 本研究性学习课题上升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前提之一——天时: 2002年2月,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者采访的温州市委书记蒋巨峰介绍说,日新月异的温州成功经验有三条,其中第一条最具温州个性的是:温州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温州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一个永嘉学派,其代表人物叶适提出一个“事功”学说,主张惠工通商、学以致用,这种文化底蕴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 2004年11月,温州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 组委会对温州的评价是: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温州是一个以小搏大的城市,一个懂得学以致用的城市。她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机勃勃的经济模式。“温州模式”举世瞩目,引得不少外地企业纷纷“探秘”,而“温州模式”的成功运行,其根源就来自800多年前的叶适。 在众人的眼里温州人似乎约定俗成地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诚然,被称为“商圣”的叶适是现代温州经济理论劳苦功高的开山鼻祖,“温州模式”是深深植根于叶适思想的厚土之上的。 前提之二——地利: 在温州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如亿兆流沙,滔滔不绝,名师巨匠,如江心孤屿(中国四大名屿之一),中流砥柱,独媚东南。温州古南戏是中国戏曲的鼻祖;诗法自然轻灵而独立同侪的永嘉四灵;中国山水诗的巨擘谢灵运;理学大师陶弘景;南宋著名思想家、事功学派开创者叶适;王十朋、张璁、刘伯温、孙怡让;至近代的潘希珍、南怀瑾等…… 叶适世称水心先生,晚年定居于永嘉城南水心村(今温州市鹿城区水心街道),而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水心村(温州市水心路252号)。如今还有他所著的《西山》(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注:西山为紧傍水心河的一座山)和《水心即事》(听唱三更啰里论,白旁单桨水心村。潮回再入家家浦,月上远当处处门。)等诗,附近还有叶适祠堂、叶适庙、叶适墓等文物,此谓地利也。 前提之三——人和: 研究性学习作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模式,我校近几年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实践?由于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阶段,故,笔者思忖着如何将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编入其中,以此起到一箭双雕之作用。 与此同时,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叶适为核心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今年打算向上级申请注册在校园内树立叶适像,开辟叶适诗文回廊等,以丰富校园文化气息,增强文化底蕴。全校上下无形中浸透、涌动着一股“叶适热”。 三、校本课程初长成,养在兰闺有人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对如此有利条件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我们按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地整理编辑,细节地方进行校改润色,并请教有关专家学者,最终完成了第一本校本课程——《寻访温州文化名人——水心先生》,编印成书。具体的大纲如下: 【课程目标】 1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挖掘,使学生对叶适及其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培养乡土的亲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3 、增强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4、发挥校本课程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作用,努力形成地方特色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树立本校办学特色,努力打造“崇实臻贤”的校园文化品牌。 【结构体例】 校本课程《寻访水心先生》采用章节体编写,按专题分为三章,叶适生平介绍(苦读求学;宦海沉浮;归居研究;叶适与水心)、叶适思想学说(叶适和永嘉学派;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务实践行的爱国主义;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德艺兼成的散文创作)、叶适著作选读(水心即事六首;永嘉风情;端午系列;东嘉开河记;温州新修学记),另加一个附录,除前言、后记外每章又有4-6节,每节为一个学时。 各章结构内容分为导语、正文、资料链接、思考探究、活动体验五个部分。 导言:将本章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正文:较为系统地叙述本章主要知识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结论、观点。 资料链接:对正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更直观的说明或提供事实材料、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等信息材料。 思考探究:通过一些问题设置,检查学生所掌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活动体验:提供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项目或课题,基本上属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课内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或延伸、拓展。 【课程评价】 1. 学生出勤情况占20%,期末考试和实践报告各占40%。 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第。 没有成熟的先行经验可以借鉴,亦没有更多现成可参考的模本,我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收获居然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案例获得全国二等奖;笔者亦被邀在全市的地方校本课程培训会上作专题报告;所编的校本教材获得本地区的成果评比一等奖;许多兄弟学校都纷纷向我们取经索教材…… 四、给点土壤,让校本课程之苗健康成长 虽然,开设校本课程已经在高中教改中形成了共识,但实际上,校本课程教学的土壤十分贫瘠,成长的空间也非常狭窄。因为好多学校把校本课程当作“应景之作”,检查来了上几节,汇报当中写一些,考试忙了全砍掉!作为“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可动摇的,其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必须给点土壤,让校本课程之苗健康成长。 1、兴趣的土壤——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践研究证明,校本课程有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若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就会使校本课程沦落为高考的附属物,违背了其开设初衷,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 兴趣爱好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要求及乐求的强大内在动力。校本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情感体验、兴趣爱好、智力差异等,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寻找和筛选学生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思维的前提,让学生自热而然地走进课程。一件事情能够引起某人注意,本能的产生好感,他就会对这件事情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行动。这样,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作出相应的选择,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掘,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储备。 2、浇灌的力量——牵手放手皆要适宜 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校本课程虽然遵循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理念和原则,但依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离开教师系统、合理的指导,那学生的研究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一点点的成果,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在选题、分组、调查、查找资料等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则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导像放风筝,要风筝飞得好飞得高就要给它大片的天空,顺着风的方向,抓稳手中的线,这根线是千万不能断的。 3、耕耘的硕果——在实践中不断生成 “培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校本课程的灵魂和生命。”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必须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诸于学生活动、体验过程,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得发展,必须依赖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形式,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应该成为校本课程的主打。这种介于活动和课程之间的形式,自由而开放,教师可以各显神通,尽展其能,学生也乐于接受,能够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研究性学习活动上升为校本课程,也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而且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其它兄弟学校,进行资源共享。 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回归于教学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草根”开发模式,应因时、因地、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就如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其开发的灵感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当教师进行系统地编辑整理后,又回到校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去,让学生以高瞻远瞩的目光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开辟另一番新的天地。有时,校本课程还意想不到地使学生触摸到地方文化的深层、灰色地带及内核。如当新一届学生进行校本探究时,有一组是参观叶适纪念馆,发现五层楼之高的纪念馆布满灰尘,二楼还住着几十个老人,俨然成了老人公寓,该组同学感慨万分,就从全新的视角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再如,有一组是去参观叶适祠堂的,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去时正好碰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在给一个双腿残疾的小女孩作法事。他们就很有礼貌地跟一个像负责人的中年人说明来意,他居然凶狠狠地说:“什么叶适?叶适早就下班了”,还把他们的摄像机挡掉不许他们拍(他们只好用手机偷拍),硬是要赶他们走。该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真没想到作为儒学大师的叶适,居然会变成道士“做法”的帮凶?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叶适祠堂已经完全失去了先人纪念名人的初衷,成了迷信活动的场所,一代文化名人竟然成了封建迷信的代言人?我们深感痛心!” 校本课程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不断生成,不断积累的。下一届的学生可以看到上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在些基础上继续研究,这样使整个课程越来越充实。 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推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校本课程研究中,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完善校本课程建设,让“风景这边独好”。 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次尝试,我的初衷是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开发校本课程,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系统化,再回归到校本教学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从而上升为可循环利用的校本资源。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辛苦探究的成果能够变为本校特色的资源,进而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途径。此文就算抛砖引玉吧! 参考文献 1、方红峰.校本课程,做起来才知不简单[N].教育信息报.2003.2.13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刘国铭.挖掘学校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J] .教育导刊,2006.(4) 4、马雅琴.“渭南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策略[J] .新西部,2007.(14) 5、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 .江苏教育研究,2008.(3) 6、冯国健.挖掘叔同人文资源 建设校本课程[J] .中国教育学刊,2008.(1) 7、李广耀.整合乡土历史资源 开发历史校本课程[J] .中学课程辅导,2009.(10) 8、刘正伟.关于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 .福建教育,2009.(3) (此文获2009年浙江省校本地方课程论文评比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