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指导
   
 
 教学管理
 校本课程
 教学资源
 学科指导
 水心亮话
 校本教研
学科指导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来 源:   时 间:2010/11/22 16:55:13  浏览数:
 
想 好     问 好      评 好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瓯海二高   叶香竹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一些教师虽然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对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等不太关注,常常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一次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化学学科而言,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化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教学方法而言,不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还是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都离不开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启发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这些问题大多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出来的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本文就目前我校学生认为有效提问的现状, 探讨如何从提问前、提问中和提问后三个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
现阶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情况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是我们这些从教者应当重视的问题,显然问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66份,回收问卷357份,其中有效问卷 347份。
     通过这次调查我把调查问卷中具体问题进行归类和合并,有效提问的调查表汇总如表1所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提问频率方面、提问难度方面、提问类型方面、提问等候方面、回答评价方面。
表1 有效提问的调查表汇总

题干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提问频率:你希望老师一节课提问的数量是
20个以上
24
6.91%
10-20个
125
36.02%
5-10个
177
51.00%
5个以下
21
6.05%
提问难度:你希望老师所提的问题
马上答出来
20
5.76%
想一下答出来
225
64.84%
答不出来,老师讲解以后就会了
81
32.34%
无所谓
21
6.05%
提问类型:你希望老师所提的类型是哪种形式
问题是寻案式
131
37.75%
问题是寻由式
216
62.25%
提问等候:老师提问后多少时间叫同学
提问前
7
2.01%
马上叫人
19
5.48%
3-5秒
121
34.87%
15秒以上
200
57.64%
评价方式:你答的答案与老师想要不一样时
老师启发一下继续答
292
84.15%
叫别人答
55
15.85%

在提问频率方面学生所选的是一节课5-10个占51.00%,说明学生希望老师一节课不要提太多的问题。在提问难度方面学生想一下答出来的占64.84%,说明学生希望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要太难,希望自己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所以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考试要求,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在提问类型方面有62.25%的学生希望老师所提的问题是寻由式的。这说明学生希望老师把主动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在提问等候方面:3-5秒和15秒以后叫学生答的占学生总人数的92.51%,说明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考虑空间和时间,不要催促学生回答。在评价方式方面84.15%学生认为当自己答错或答不出来时由老师启发一下继续答而不希望老师直接另叫别人做答。这说明学生希望老师能循循善诱,引人思考和探究,引起新的思考。因此,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本次调查说明学生希望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中提出一定量的寻由式问题。对于我们老师而言,主要需要从提问前想好问题、提问中问好问题和提问后评好问题三个方面考虑如何提高化学教师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教师“ 想好”、 “问好”是学生“答好”的重要前提。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 这些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又要难易适中。
(一)提问前想好问题
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从而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课堂问答氛围,问答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们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使教学更具有效性。以下有三种创设情境方法:
1、利用视觉冲突创设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或有趣的实物模型等来创设问题情景,由视觉冲突自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说估计学生有困难,如果老师自己说,学生又觉得很难记。如果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出以后,进一步问是什么产物导致有这样的现象?学生答出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氢气就不难了。在讲铁三角时,利用学生对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的反应显血红色而二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无明显现象,再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最后提出如何检验二价铁离子,学生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听觉冲突创设情境
有些科学原理的教学,往往因为其理论的抽象使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这时教师讲述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问题意识。比如在讲解铝的性质时,以拿破仑为例,当拿破仑邀请大臣们吃饭时,大臣们用的都是银的餐具,而拿破仑自己用的则是铝的餐具。我问这是为什么?给整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在讲苯环的结构时,由于学生学有机物的时间不是很长,对它们的结构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一下记住也有困难。如果通过凯库勒日思夜想苯的结构,终于有一天他梦到了一条蛇用自己的嘴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于是苯环的结构就得到了突破。大家动手画画看可能是哪种结构呢?在讲氯气的用途教学时,上课也接近了尾声。学生的注意力也有点不集中了,这时我讲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于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时伊珀尔战线前沿6公里正面上,预先布设约6000具装有氯气的吹放钢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向英法联军阵地吹放。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提出他是利用了氯气的什么性质?氯气具有哪些用途?如果你不小心遇到了氯气泄露的地方,你该如何逃生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
3、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情景
当学生的认知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时,往往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更容易引发他们主动思考来找出问题的真相。比如在讲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如果先设问钠能否置换出铜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应该可以置换出铜。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并没有置换出铜。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是因为钠太活泼了,首先与水反应的结果。在讲氢键会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时,我首先讲了第VIIA族元素单质的熔沸点的变化得出结论为结构和组成相似的分子,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然后给出比较下列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① CF4 、 CCl4 、 CBr4 、 CI4②H2O、H2S 、H2Se 、 H2Te③HF、HCl、HBr 、HI④NH3 、PH3、 AsH3 、 SbH3学生会很自信的给出答案,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时我们给VA族、VIA族、VIIA族的氢化物沸点图。学生显然会发现自己刚才的答案是不对的,这时我们再讲这是氢键所起的作用。利用学生这种对矛盾冲突,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
(二)提问中问好问题
在恰当的时间对合适的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 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 遵循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运用控制策略使提问的时间和程度恰到好处。适时、有效的提问, 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 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从而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调整教学方向。
1、提问的难度不能太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但不能过大过深。 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当然过小过浅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仅仅在表面上看似繁荣,背后却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问的广度不能太广
课堂提问问题指向要明确。所谓提问指向,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的明确性通常指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课堂上,教师着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课堂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以及课堂效率。
3、提问的对象不能随意
给予每个学生均等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 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对于比较基础的问题可以请中等或以下的学生回答,以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选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
(三)提问后评好问题
1、学会等待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考虑空间和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催促学生回答,也不要轻易评价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有可能会给教学带来别样的思维、另类的火花,或者碰撞出新的问题,所以要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这样既是对他们的鼓励,又是对教学一个有效的促进。当然对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建立他们的信心,切不可讽刺挖苦。
2、适时提示
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 的确有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诱导学生作答,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候, 学生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 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 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有时候, 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 表达含糊或不全面, 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 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 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比如在讲离子反应的时候学生发现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与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一样的,我就问学生H++OH-=H2O可以代表哪一类反应,学生很快就说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我反问如果是醋酸与氢氧化钠呢?学生迅速更正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我再反问如果是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呢?这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和水的一类反应都可以用以上离子方程式表示。
3、积极评价
有效提问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既达到了提问的效果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当然是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三、结语
有效提问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提问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有一定质量的寻由式问题,并且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当他们答不出来时,希望得到老师的启发,最后完成答题。
有效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使用一种固定模式。利用视觉冲突、利用听觉冲突以及利用矛盾冲突来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认为提问的难度不能太大、提问的广度不能太广以及提问的对象不能随意有利于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评价方式时要注意学会等待、适时提示以及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学会建构知识和领会知识
 
 
 
(此文获2010年温州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